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三代同堂的我:媳婦 + 媽媽 + 太太 + 醫院主管

 

作者:陳文惠

 

 

27-2_01_family

 

 

問:關於孩子的教養,長輩上一代的觀念不易改變,礙於工作時間,白天小孩又要請長輩幫忙照顧。三代同堂間遇到教養方式觀念衝突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溝通協調呢?(專科護理師、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答:

 

找第三者,當好翻譯機。

 

事關己則亂,尤其在媽媽的潛意識下,會以孩子的表現當作媽媽和媳婦這個角色的分數,加上如果對另一半的父母溝通模式還不清楚,那麼就請身為兒子或女兒的另一半出面(理論上,自己的父母應該自己比較了解如何溝通!)

 

如果您是那出面溝通的另一半,請當二邊的翻譯機,不要當傳聲筒,更不要當垃圾車,把從一方收到的情緒垃圾倒給另一方!

 

拿出處理醫糾或客訴的心態和方法,要同理和換位思考,處理事情要先處理心情,才能讓長輩瞭解和慢慢接受我們的想法!(不要期待一次到位,我尢就跟我說過,不要拿教學生的標準來要求父母!)

 

釐清:是情緒問題還是實質問題。

 

人對於「改變」這件事,潛意識中是會排斥的,所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去處理事情,是最舒服的!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體制、不同的社會環境,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我尢就一直覺得,橡皮擦怎麼會叫做「擦布」……,知道「擦布」的請舉手!)

 

所以,當一件事發生的時候,想一下,是因為我不習慣、不喜歡還是真的會造成傷害?這傷害真的無法事後調整嗎?例如收驚喝符水,以科學眼光來說是一種迷信,但是父母就是這樣養大了我們。(大部分台灣人小時候應該都喝過!)因此,他會用經驗法則來寶貝他的孫子!但是在科學教育下的我們,對於這種非科學的方法,自然就會嗤之以鼻!所以我們抗拒喝符水這件事,是情緒問題?還是實質問題?有沒有可以兩全其美的方式,可以兼顧長輩的心情和孩子的健康問題?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對長輩而言,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處事方法,是一種安全感,不需要有理由,就像孩子處於秩序感敏感期時,只要東西不同或做事的順序不對,孩子就會發脾氣一樣!(所以古人才說返老還童啊……)因此想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對方發現我們願意放下身段去改變時,他才比較有可能也放下身為長輩的身段來配合。

 

無法溝通怎麼辦?

 

聖嚴法師在「心五四」中提到解決困境的主張有「四它: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很多人會擔心孩子被阿公阿嬤寵壞,其實孩子很機靈的,只要規範好孩子和我們間的規矩,孩子自己會去調整面對長輩和面對父母的方式,我們小時候不也是被阿公阿嬤寵過?

 

演講中,我會和您分享,父母才是孩子教養最重要的關鍵,不用太擔心孩子會被阿公阿嬤過多的愛寵壞!

 

除了「四它」,我經歷過的是從「忍受」到「接受」,偶而可以到「享受」,即時不能到「享受」,至少學會「感謝」!在「忍受」的階段,除了另一半,有些強大的精神支柱們是很重要的,除了當我們的情緒垃圾桶以外,也能給我們正向的支持和鼓勵!另外對於上面提到只是「情緒問題」的衝突,那就讓自己眼不見為淨,順便享受個人的悠閒時光或在工作上衝刺!

 

經驗分享

 

在我家老大三歲時,他在幼稚園是可以自己吃飯的,但是回到家我婆婆就是要餵他吃飯,那時我就覺得「明明小孩會自己吃飯,就應該自己吃,不應該餵他吃飯,這樣會寵壞小孩!」

 

當我心態是「忍受」時,我就待在醫院把我的工作做完,預估小孩吃完飯才回到家。當我心態是「接受」時,就會看到,其實是阿嬤擔心小孩吃不飽,而且阿嬤也要有享受被孫子需要的時候,小孩也享受偷懶一下的快樂。

 

所以,我看不慣孩子被餵是「情緒問題」,因為孩子並沒有因此影響健康或心情不好,孩子也沒有因此不會吃飯這項「技能」,當我處在不同心態時,看到的面向就會不同。

 

延伸閱讀:

 

 

 

問:若追求自己的發展與事業,一定會先壓縮與小孩相處的時間。想轉換跑道、開拓視野又不想等小孩大了再說。假日或晚上去上課、排活動,與孩子享受家庭日,兩者該如何選擇?(主治醫師、放射師)

 

答:如何選擇,請先參考「該如何在臨床、研究、個人生活和家庭中找到平衡點?」的回覆!

 

我想,您一定是注重孩子的陪伴,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因此絕不會犧牲孩子陪伴取捨的底線(我也是會有放棄課程選擇陪伴孩子的時候),所以在這裡,我只談我如何處理無法孩子陪伴的部分!因為如果能處理好,就有機會從「取捨」變成「各取所需」。

 

學齡前:放手讓家人或別人幫忙。

 

提到這個問題,我一定要先藉機感謝一下我的公婆、父母和老公,在我去上課或出國時,幫忙分擔孩子照顧的責任!

 

除了家人,如果有些好朋友,尤其是家裡都有孩子當玩伴的同事或朋友更棒,例如幼稚園小孩的媽媽或醫院同事,平時有機會大家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出遊或聚會,孩子多些玩伴,也能學習與不同的人相處,當必要時就可以互相支援。如果還沒有這樣的朋友,可以試著登高一呼,也許身邊很多媽媽也有這樣的需求呢!

 

學齡後:請孩子給自己時間,也給孩子自己的時間。

 

當孩子大一些可以參加活動時,我就會幫孩子物色有沒有活動可以讓他參加,(最好還可以過夜啦!)這樣我只要安排好接送的問題就好。

 

有時會遇到自己想上的課和孩子希望我們陪他的活動有衝突。我覺得,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看看,互相協調彼此可以接受的方式。畢竟,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必須犧牲一切來配合他,偶而也可試著讓孩子學習面對與處理無法盡如人意的事情。

 

我很贊同新出爐「最佳網站設計大獎」彭聖棫老師部落格 banner 上的那句話「不當完美守護者,無微的照顧其實是傷害」。

 

 

問:女性兼顧家庭與工作,如何與另一半及家人溝通?(家醫科主治醫師、超級全能家管員)

 

答:(這題對我實在有點困難,因為我尢從沒叫我放棄工作,而且,我個人也曾經因為孩子想放棄工作的!所以我只好徵詢我尢的看法,了解另一半要如何才能被說服接受……)

 

循序漸進,動之以情。

 

如果另一半和家人是因為「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一時之間要改變其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試著和對方溝通自己的心情,讓他了解我們也是有想追求自我價值的需求,即使不能做全職工作,是否有可能可以先從兼職工作開始,或者讓自己進修學習,為將來重回職場做準備。

 

如果對方有著傳統的觀念,認為男性就應該擔起拼經濟的責任,那麼,也試著讓對方瞭解,工作的價值不是只有賺錢,還有融入社會的意義,跟上另一半的生活及腳步,對孩子的教育也才不會和社會脫節。

 

我第一次看到「為什麼妳要道歉」這篇文章時,當下第一個反應是,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處理?如果沒有職場上的歷練,未來孩子遇到的大小問題,我們要如何帶領他去處理呢?

 

讓對方安心

 

黑嘉嘉在 TEDxTaipei 演講,提到父母對她的教育,其中有句話即使放在這樣的情境中,也很適合,那就是「孩子要讓父母放心」。

 

如果希望另一半及家人支持自己追求職場上的成就和自我實現,那麼,先想想自己真的能讓對方「放心」嗎?對方會不會擔心因事業心太重而忽略家庭?小孩臨時有狀況時,誰能去處理?在工作家庭二頭燒時,情緒會不會爆炸,家裡會不會不快樂?

 

所以,自己要先了解對方在乎什麼,擔心什麼,我們又要如何讓他放心,最好是讓對方能感受到,我們的工作或在職場上的學習對孩子的好處是什麼!

 

有些男性其實是捨不得另一半辛苦,那麼,不要讓他看見太多辛苦,要多和他分享工作上的成就和快樂!

 

 

問:該如何在臨床、研究、個人生活和家庭中找到平衡點?(一般醫學住院醫師)

 

答:

 

沒有平衡,只有選擇和取捨!

 

工作、家庭和個人生活沒有平衡點,只有不斷選擇和取捨。在安排時間時,要思考哪些事現在非做不可,哪些事可以慢一點(校長對不起,這份課前問答被我超過死線了),哪些要花多一點時間、哪些事可以花少一點時間,都是衡量後的決定!

 

最重要的是,在全面思考後做出決定,一旦決定就不要後悔,因為那一定是您當下做得最好的決定。

 

所謂的平衡是:我相信這樣是平衡,那就是平衡!

 

不同階段,比重不同!

 

工作、家庭和個人生活沒有平衡點,是因為三者間的平衡是動態平衡,那是一個平衡區間,不是只有一點!人生每一個階段,這三個角色所佔的比例必然不同,絕對不要完全或極端犧牲其中任何一個角色!

 

至於每一個階段要如何分配,可以多請教前輩的經驗,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把尺。如果覺得目前稍有失衡,那麼在時間規劃上就趕緊稍微調整一下,不要等到嚴重失衡才想調整,有時會沒有機會或要花更大的努力才能調整回來!

 

延伸閱讀:
 

 

 

問:對於「子女要不要跟父母或公婆同住?」過去與現在的看法是否有變化?有什麼建議呢?婆媳相處如何相處,才能相安無事?(住院醫師、婦產科住院醫師)

 

答:

 

了解過去,看清現在。

 

以往婦女受教育的機會少,且多為家庭主婦,甚至沒有金錢自主權(只靠藏私房錢),一生為兒女付出,只求晚年時兒女孝順奉養。現在長輩多半經濟自主,也有自己退休後的生活,為避免衝突,也較多長輩傾向比鄰而居,就近照顧即可,不必同住一個屋簷下。若想進一步了解台灣的情形,可以參考《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這本書,這是一本社會學的書,除了科學數據,也有各年代社會狀況的分析。

 

雖然趨勢如此,但是每一個人現在的狀態全是過去成長經驗的堆疊,因此,統計數據只是數據,每個人都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所以,要多瞭解婆婆過去的故事,會幫助自己看清婆婆為什麼是現在的個性,為什麼她有這樣的習慣?為什麼她會這樣看事情?什麼事容易讓婆婆開心?什麼事會踩到婆婆的雷?理解他的過去,才能多一些包容和體諒,理解她的個性,建立關係時才能事半功倍。

 

其實,成長在傳統時代的婆婆也很怕現代的媳婦瞧不起她、不尊重她!

 

放過自己,放心求助。

 

現在職業婦女為了在職場上生存或實現夢想,常常必須讓自己非常堅強,對自我的要求也很高,這樣的高標準的自我要求,加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導致我們會要求自己做個完美的媳婦和媽媽!為了證明自己能力,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身上,因為對自我的要求,對於別人的意見或援手,有時會誤解為「別人是不是覺得我做得不夠好」。最後在職場和家裡都不能放鬆,怎麼會不疲乏呢?

 

「給對方被需要的感覺」,讓對方覺得他有價值,在職場上,如果一個人一直都拒絕別人的幫忙,您會喜歡他或她嗎?偶而示弱,才不會給別人太大的威脅感。曾經有學長告訴我「施比受有福,但受比施有量」,學習接受別人的幫助、感謝別人的幫助,感情的厚度是靠大家互相幫來幫去累積下來的!

 

入境隨俗不比較

 

您有遇到過新同事加入,嘴上常念「以前我們公司這裡怎樣、那裡怎樣……」,心中是不是就會 OS:「既然以前公司那麼好,幹嘛來這裡……」,而這樣的人,即使到了新環境,不只人際關係不好,也很難有機會看見新環境的好。所以,絕不要拿婆婆和別人的婆婆比,更不能跟自己媽媽比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是沒辦法比較的(就算要比,也請放在心中,千萬不要說出口啊……),即使自己有些更好的做法或想法,也先別急著提出來,在彼此有足夠的信任基礎後才提出自己的想法。

 

延伸閱讀:
 

  • 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
  • 「三代同堂間遇到教養方式觀念衝突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溝通協調呢?」課前提問回覆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