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媽媽 下的所有文章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三代同堂的我:媳婦 + 媽媽 + 太太 + 醫院主管

 

作者:陳文惠

 

 

27-2_01_family

 

 

問:關於孩子的教養,長輩上一代的觀念不易改變,礙於工作時間,白天小孩又要請長輩幫忙照顧。三代同堂間遇到教養方式觀念衝突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溝通協調呢?(專科護理師、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答:

 

找第三者,當好翻譯機。

 

事關己則亂,尤其在媽媽的潛意識下,會以孩子的表現當作媽媽和媳婦這個角色的分數,加上如果對另一半的父母溝通模式還不清楚,那麼就請身為兒子或女兒的另一半出面(理論上,自己的父母應該自己比較了解如何溝通!)

 

如果您是那出面溝通的另一半,請當二邊的翻譯機,不要當傳聲筒,更不要當垃圾車,把從一方收到的情緒垃圾倒給另一方!

 

拿出處理醫糾或客訴的心態和方法,要同理和換位思考,處理事情要先處理心情,才能讓長輩瞭解和慢慢接受我們的想法!(不要期待一次到位,我尢就跟我說過,不要拿教學生的標準來要求父母!)

 

釐清:是情緒問題還是實質問題。

 

人對於「改變」這件事,潛意識中是會排斥的,所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去處理事情,是最舒服的!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體制、不同的社會環境,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我尢就一直覺得,橡皮擦怎麼會叫做「擦布」……,知道「擦布」的請舉手!)

 

所以,當一件事發生的時候,想一下,是因為我不習慣、不喜歡還是真的會造成傷害?這傷害真的無法事後調整嗎?例如收驚喝符水,以科學眼光來說是一種迷信,但是父母就是這樣養大了我們。(大部分台灣人小時候應該都喝過!)因此,他會用經驗法則來寶貝他的孫子!但是在科學教育下的我們,對於這種非科學的方法,自然就會嗤之以鼻!所以我們抗拒喝符水這件事,是情緒問題?還是實質問題?有沒有可以兩全其美的方式,可以兼顧長輩的心情和孩子的健康問題?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對長輩而言,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處事方法,是一種安全感,不需要有理由,就像孩子處於秩序感敏感期時,只要東西不同或做事的順序不對,孩子就會發脾氣一樣!(所以古人才說返老還童啊……)因此想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對方發現我們願意放下身段去改變時,他才比較有可能也放下身為長輩的身段來配合。

 

無法溝通怎麼辦?

 

聖嚴法師在「心五四」中提到解決困境的主張有「四它: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很多人會擔心孩子被阿公阿嬤寵壞,其實孩子很機靈的,只要規範好孩子和我們間的規矩,孩子自己會去調整面對長輩和面對父母的方式,我們小時候不也是被阿公阿嬤寵過?

 

演講中,我會和您分享,父母才是孩子教養最重要的關鍵,不用太擔心孩子會被阿公阿嬤過多的愛寵壞!

 

除了「四它」,我經歷過的是從「忍受」到「接受」,偶而可以到「享受」,即時不能到「享受」,至少學會「感謝」!在「忍受」的階段,除了另一半,有些強大的精神支柱們是很重要的,除了當我們的情緒垃圾桶以外,也能給我們正向的支持和鼓勵!另外對於上面提到只是「情緒問題」的衝突,那就讓自己眼不見為淨,順便享受個人的悠閒時光或在工作上衝刺!

 

經驗分享

 

在我家老大三歲時,他在幼稚園是可以自己吃飯的,但是回到家我婆婆就是要餵他吃飯,那時我就覺得「明明小孩會自己吃飯,就應該自己吃,不應該餵他吃飯,這樣會寵壞小孩!」

 

當我心態是「忍受」時,我就待在醫院把我的工作做完,預估小孩吃完飯才回到家。當我心態是「接受」時,就會看到,其實是阿嬤擔心小孩吃不飽,而且阿嬤也要有享受被孫子需要的時候,小孩也享受偷懶一下的快樂。

 

所以,我看不慣孩子被餵是「情緒問題」,因為孩子並沒有因此影響健康或心情不好,孩子也沒有因此不會吃飯這項「技能」,當我處在不同心態時,看到的面向就會不同。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