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前問答

2016 / 4 / 29

課前提問回覆

 

 

QA_IRAM_PROS_20160124_403

 

 

新思惟首場年會,200 多位與會者的提問,我們全部收到了!根據主題、專長與資歷分類後,轉請講者們回覆。

 

講者憑著自身的經歷、專業、個性、訓練與風格,提供了非常精彩實用的內容,趕快來找一找,你的問題在哪裡?講者給了你怎樣的答案?

 

活動當天,除了聽聽高手們的成長奮鬥史,也歡迎您準備更深入的問題,舉手發問!

 

 

[課前問答] 輕大叔的玩具攝影微簡報入門蔡昇翰

[課前問答] 怎麼跟學齡兒童講政治?李郁璇

[課前問答] 現代人閱讀最佳解:技能流派歸納王姿文

[課前問答] 人生最後一次減重劉信良

[課前問答] 我們離得獎,很遠嗎?新思惟得獎秘訣。黃柏誠

[課前問答] 我們離世界頂級期刊 Science,很遠嗎?翁仕明

[課前問答] 我們離失敗的國家,很遠嗎?阿根廷旅遊有感。王冠欽

[課前問答] 我們離死亡,很遠嗎?翁子傑

[課前問答] 把握住院醫師磨練時期,寫下傑出成績。陳田育

[課前問答] 爆紅之後,才是學習的開始。陳畊仲

[課前問答] 行政職,接或不接?莊介森

[課前問答] 訢辰麻醉舒眠團隊:安全兒牙舒眠之路蘇百川

[課前問答] 工研院獲獎科技人,變身創業人!陳建志

[課前問答] 自閉內向,走向研究演講,改變不是夢!曾秉濤

[課前問答] 女力時代:白塔裡堅毅的溫柔鄭伃書

[課前問答] 沒有人應該犧牲自己的夢想何佳蓉

[課前問答] 我的科學生活與生活科學高仁心

[課前問答] 三代同堂的我:媳婦+媽媽+太太+醫院主管陳文惠

[課前問答] 教養很難嗎?行為醫學是父母的好朋友!楊為傑

[課前問答] 醫療與家庭:沒那麼成功的人生陳苡揚陳毓容

[課前問答] 那些年會大小疑難雜症,通通交給策展人了。蔡依橙

 

 

追蹤新思惟國際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輕大叔的玩具攝影微簡報入門

 

作者:蔡昇翰

 

 

10-1_03_romantic

 

 

問:為什麼會選擇這個主題與我們分享?「分享」的價值又是什麼?(副理、臨床心理師)

 

答:我喜歡玩具,也喜歡拍照,分享這個題目最重要的當然是釣出更多潛在喜歡拍照的玩具人。我不是玩具收藏家或模型職人,我認為玩具就是要拿來玩,而不是放在盒子裡等增值。一個人玩當然比不上大家一起玩來得有趣。我分享的目的,其實是希望能夠結合玩具、攝影、簡報,釣出更多一起玩玩具的朋友啊。

 

回想一下,小時候你有沒有過用玩具說故事的經驗呢?我做的,就是用這樣的方法玩玩具而已。價值?其實我真的沒有考慮那麼多,我只在乎用我的方法傳達我的想法,能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期待能開發更不一樣的玩法,目前我還蠻喜歡這樣做的哩!(是的,中二無誤!)

 

其他中二同學請參考這裡

 

閱讀更多 »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怎麼跟學齡兒童講政治?

 

作者:李郁璇

 

 

11-2_01_class

 

 

問:跟兒童講完政治或其他公民議題,小孩卻跟我說「可是阿嬤做的跟妳說的都不一樣」、「可是阿公說上街頭的學生很不乖」,怎麼辦?(麻醉科主治醫師)

 

答:我會用兩個層次來思考這個問題,第一層次在於「媒體素養」如何影響一個成人的思考?當我們在跟孩子談論爭議性的話題時,可以先拋出一個疑問,你覺得阿公、阿嬤在談論這件事情時,他們的資訊來源大部分從哪裡來?也許是本身的定見、新聞報導、政論節目或街頭巷議所得到的總結。

 

曾幾何時,我們的新聞媒體從每日的三十分鐘,到現今二十四小時疲勞轟炸式的播放,新聞大標常充滿主觀與煽動性。如果我們與孩子討論政治與公民議題時,以報導評論為參考依據。很容易淪為以管窺天的狹隘思路。

 

但若能換一個角度,在孩子年幼時以「閱讀」來擴大理解,將不曾參與的過去,連結現在與未來,不但可以奠基獨立思考的基本態度,對於看待事情的思考可以更變得寬廣。

 

這是我想談論的第二層次「越重要的事,越要好好教。」

 

閱讀更多 »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現代人閱讀最佳解:技能流派歸納

 

作者:王姿文

 

 

12-2_01_blog

 

 

問:請問講者個人認為目前對於電子閱讀的最佳解(包括設備、炊書方式等)是什麼?如果是為了節省空間而炊書,裁刀會不會反而很佔空間呀?(劇團即興導演)

 

答:首先,想澄清一些想法。

 

未來閱讀的主流將會是屏讀,但屏讀不等同於炊書。炊書只是電子書尚未全面普及化,紙本與屏讀轉換期間的過渡方式而已。除非炊過的書能像一般電子書屏讀一樣,具有「標籤」、「鏈接」、「索引」等特點,我才會考慮對紙本書痛下殺手。

 

對我來說,書的意義有兩種,一種是資訊的載體,一種是編排的作品。如果只是載體,又擔心空間不夠的話,直接購買電子書或是借書就好啦;如果是收藏品,更沒有炊書的理由。這概念就像是桌遊即使線上化了,也還是有人會想收集實體的一樣。

 

所以我不炊書,但這只是屬於「目前的我」的最佳解(意思是歡迎說服我 XD)。

 

如果您對於炊書有興趣且有需求,可以加入電子閱讀討論區,其中有不少關於炊書的食譜 分享與討論呦 😀

 

延伸閱讀:
 

  • 必然
    列出了未來發展的趨勢,其中屏讀的章節,對於未來的閱讀模式有獨到的見解。
  • 設計的手感
    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作品」,實際演示「書籍設計」為何。

 

閱讀更多 »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人生最後一次減重

 

作者:劉信良

 

 

13-2_01_speak

 

 

問:減重過程中爲矯正自己過去長久累積的習慣,是否有碰到困難?如何調適與克服?如何克服日復一日的惰性,如期邁向目標?(醫學生、家醫科主任)

 

答:美國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斯曾說過:「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也有杜克大學的學者發現人們每天的活動中,超過百分之四十是習慣使然。所以要抵抗習慣,當然會遇到困難不是嗎?但還是有方法的,就是來聽我的演講呀 XD

 

其實習慣的形成,是有個模式的:

 

 

13-3

 

 

改掉舊有習慣(固定行為)較有效的方法,就是固定提示和獎勵,而用其他行為來替代舊有習慣。

 

以我和老婆改掉吃鹽酥雞當宵夜為例(我們之前胖的時候,真的這麼誇張……),一開始是買宵夜時,改買滷味之類熱量比較低的來代替(替代固定行為),之後發現其實不是真的餓,是想要多一點相處和聊天的時間(找到真的獎勵),所以就約好睡前一定要一起看電視聊個天(偶爾還是會小酌一下,但不配下酒菜),就這樣慢慢改過來了!所以找到真正想要的獎勵,再用健康的行為來替代舊行為,試試看吧!

 

克服惰性的方法,我是先說服老婆跟我一起減重,再買健身房的教練課,讓老婆和教練一起提醒我,再加上在日曆上標記那一天有運動的記錄,以及達成小目標(如一週運動三次)就去看電影等獎勵!

 

如期達到目標,是說體重嗎?首先要訂定合理的目標,一個月減 2-4 公斤是比較健康的,只要減掉原體重的 10%,健康狀況就會有改善,我們時常把目標訂得太高,而達不到時,又灰心喪志而放棄,所以設定合理目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維持不復胖。所以不要想快速減重,因為激烈的方式無法維持,所以要設定合理的目標。再來當然就是把目標分成一個個很小的階段,一步一步的慢慢完成,要記住:減重是生活習慣的改變,不能急!

 

那萬一我今天設立的目標沒有達到怎麼辦,請記住,每天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沒達標別氣餒,要找出為什麼沒達標的原因把它改正,只要有想改變的心,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啦!

 

閱讀更多 »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我們離得獎,很遠嗎?新思惟得獎秘訣。

 

作者:黃柏誠

 

 

14-2_00cover

 

 

問:掌握何種秘訣才能得到屬於自己應得的獎項?(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

 

答:這個問題越看越有禪意。

 

如果獎項已經屬於自己應得的,那剩下該做的就是參加對的比賽、選擇對的戰場,避開干擾因子。就像打棒球的麥可喬丹拿不到 MVP;菲爾普斯要在水裡才能打破游泳世界紀錄。

 

更基本的問題,則是如何讓自己配得上這個獎?

 

就我僅有的幾次新思惟獲獎經驗,在頒獎前,其實一直有深深的不確定感,從不覺得有什麼是自己理所當然應得的,比較像以一種隨緣的態度看待結果,但用戰戰兢兢的心情做足準備。

 

每個課程需要的準備不盡相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學習的是如何處理數據並輸出成統計圖表;《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學習的是用重點化、視覺化的方式呈現知識;《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學習的是在 180 秒內講解一個醫學相關主題,爭取聽眾的認同;大型研討會的製圖大賽,則是訓練整合大量資訊、化繁為簡、吸睛呈現的能力。

 

年會當天,將針對平面設計類的獎項,分享一些準備心得。

 

至於醫學演講的練習經驗,可參考小弟的心得,希望對您有幫助。

 

閱讀更多 »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我們離世界頂級期刊 Science,很遠嗎?

 

作者:翁仕明

 

 

15-3_02_ScienceFig

 

 

問:開始寫 paper 的動力是什麼?(主治醫師)

 

答:與其說是寫 paper 的動力,不如說是做研究的動力。感覺上在台灣的醫療環境,很多時候寫 paper 都是不得不做的決定。升等、評鑑,甚至考次專科都以 paper 當作門檻。回歸到原點,如果對研究的好奇心不再有,接下來就會失去尋找良好問題的熱情,自然而然地,寫 paper 無形中就會成為壓力。

 

所以我把這個問題定位成,如何找回研究的好奇心?

 

最好的研究題材,來自於你最熟稔的技術或操作。舉例來說,腸胃內科的內視鏡,或是心臟內科的心導管。當沒有研究的好奇心時,所有的醫療例行工作都是相同的,跟一日三餐沒兩樣。

 

但是,當您稍稍啟動研究的好奇心,您會赫然發現,即便是相同條件的相同操作,總是會有些相異處,這些相異處就是您的寶藏,當您進一步分析這些相異處,竟然發現他們可以有某些相同處,助於你歸類,恭喜你,您已經朝向寫 paper 邁進一大步。

 

來個好例子吧,茲卡病毒就是最好的!一對荷蘭母女兒科醫師,行醫數十年,發現在巴西,許多例行性的頭圍檢查,某些孩童的頭圍出現異常縮小(相異處),於是他們決定開始去尋找解答,但卻無法從傳統小頭症的診斷指引獲得確診。

 

接下來,他們從媽媽的懷孕史發現,這些小頭症患者的媽媽,多數在懷孕期間曾經感染會被病媒蚊傳播的茲卡病毒(相異處的某些相同處),所以他們開始蒐集更多的病人資料,一一比對,竟然發現了茲卡病毒與小頭症的連結,最近美國 CDC 也由其他實驗證實了此一假說,而他們的 paper 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文章。

 

試問,難道其他巴西兒科醫師沒注意到小頭症孩子?不是的,他們把頭圍測量當作例行性工作,如同一日三餐那樣,渾然沒有察覺性。好奇心會殺死貓,但是好奇心應該殺不死一個想做研究的人,不是嗎?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