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太 下的所有文章

2016 / 5 / 20

「把舞台讓出來」的新思惟年會

 

作者:嘉義基督教醫院 血液腫瘤科 盧彥哲 醫師

 

 

01_Innovarad_LuYC

 

 

新思惟年會與專科年會撞期……

 

新思惟要舉辦年會了!這真是一個令人雀躍的消息,我很快速的決定報名參加!但是,報名後才發現,咦!這個日子,好像也是腫瘤年會開會的日期。天啊,新思惟年會竟然和我的專科年會撞期!

 

雖然說,乳癌專科醫學會的理監事今年要改選,有大師從歐洲遠道而來,進行熱門的腫瘤治療演講。但慎重思考後,我決定兩利相權取其重,我要來參加新思惟的年會!

 

閱讀更多 »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自閉內向,走向研究演講,改變不是夢!

 

作者:曾秉濤

 

 

23-5_04_smell

 

 

問:改變自我的契機是甚麼?又是透過何種方式,找尋到自己的可能性?可以從哪方面著手?(行銷副理、一般外科 fellow)

 

答:觀察客官您提的問題搭配客官您的職業,著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組合!事實上,我在自我改變這條路上經歷過許多的挫折與窘境,在大學畢業或甚至住院醫師訓練結束前,都是一個非常自我封閉(不能說自閉,因為自閉在精神醫療上面有另外的意義)與內向害羞的阿宅。

 

基本上阿宅會有的行為我也都有過,網路上講到各種 ACG(動畫、漫畫、與電玩的合稱)的東西我也曾無役不與,但是這一切會出現改變,還是要感謝我遇到兩個人:一個是我太太,另外一個是蔡校長。

 

在遇到他們之前,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似乎不甘寂寞,總想做些什麼事業,但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我太太發現這點,開始無怨無悔的強迫支持我參加各種課程,幸運的是,參加的第一個課程就是蔡校長的新思惟國際。

 

在這裡,主辦單位嘗試將所有的學員融合成一個正面向上的同儕團體,而不像外面課程,每個學員都只是萍水之緣,透過新思惟的橋梁,我才發現原來走出自己的路並不寂寞,在我畫地自限的小圓圈外,也有許多同儕為了走出自己的路而努力,無論是在自己的本業努力或是在另外一個領域跨界。

 

就是透過這個同儕集體創造出來的氛圍,讓我能夠開始勇敢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而且,透過不斷參加各種課程,我發現自己在某些意想不到的領域,竟然也有特長!例如在臨床研究、在民眾或學生互動演講中,這些是我一直不敢嘗試(或是潛意識隱藏起來的特長)的領域。

 

漸漸地,現在有越來越多團體找我去演講,也開始鑽研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領域。回過頭來,我想客官在報名新思惟年會之前應該就已經經過數次的自我探詢之旅,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的建議是:走出去吧,多參加各種課程,你會在課程中發現另外一個自己,那是一個沒有人開發過的領域!

 

閱讀更多 »

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三代同堂的我:媳婦 + 媽媽 + 太太 + 醫院主管

 

作者:陳文惠

 

 

27-2_01_family

 

 

問:關於孩子的教養,長輩上一代的觀念不易改變,礙於工作時間,白天小孩又要請長輩幫忙照顧。三代同堂間遇到教養方式觀念衝突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溝通協調呢?(專科護理師、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答:

 

找第三者,當好翻譯機。

 

事關己則亂,尤其在媽媽的潛意識下,會以孩子的表現當作媽媽和媳婦這個角色的分數,加上如果對另一半的父母溝通模式還不清楚,那麼就請身為兒子或女兒的另一半出面(理論上,自己的父母應該自己比較了解如何溝通!)

 

如果您是那出面溝通的另一半,請當二邊的翻譯機,不要當傳聲筒,更不要當垃圾車,把從一方收到的情緒垃圾倒給另一方!

 

拿出處理醫糾或客訴的心態和方法,要同理和換位思考,處理事情要先處理心情,才能讓長輩瞭解和慢慢接受我們的想法!(不要期待一次到位,我尢就跟我說過,不要拿教學生的標準來要求父母!)

 

釐清:是情緒問題還是實質問題。

 

人對於「改變」這件事,潛意識中是會排斥的,所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去處理事情,是最舒服的!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體制、不同的社會環境,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我尢就一直覺得,橡皮擦怎麼會叫做「擦布」……,知道「擦布」的請舉手!)

 

所以,當一件事發生的時候,想一下,是因為我不習慣、不喜歡還是真的會造成傷害?這傷害真的無法事後調整嗎?例如收驚喝符水,以科學眼光來說是一種迷信,但是父母就是這樣養大了我們。(大部分台灣人小時候應該都喝過!)因此,他會用經驗法則來寶貝他的孫子!但是在科學教育下的我們,對於這種非科學的方法,自然就會嗤之以鼻!所以我們抗拒喝符水這件事,是情緒問題?還是實質問題?有沒有可以兩全其美的方式,可以兼顧長輩的心情和孩子的健康問題?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對長輩而言,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處事方法,是一種安全感,不需要有理由,就像孩子處於秩序感敏感期時,只要東西不同或做事的順序不對,孩子就會發脾氣一樣!(所以古人才說返老還童啊……)因此想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對方發現我們願意放下身段去改變時,他才比較有可能也放下身為長輩的身段來配合。

 

無法溝通怎麼辦?

 

聖嚴法師在「心五四」中提到解決困境的主張有「四它: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很多人會擔心孩子被阿公阿嬤寵壞,其實孩子很機靈的,只要規範好孩子和我們間的規矩,孩子自己會去調整面對長輩和面對父母的方式,我們小時候不也是被阿公阿嬤寵過?

 

演講中,我會和您分享,父母才是孩子教養最重要的關鍵,不用太擔心孩子會被阿公阿嬤過多的愛寵壞!

 

除了「四它」,我經歷過的是從「忍受」到「接受」,偶而可以到「享受」,即時不能到「享受」,至少學會「感謝」!在「忍受」的階段,除了另一半,有些強大的精神支柱們是很重要的,除了當我們的情緒垃圾桶以外,也能給我們正向的支持和鼓勵!另外對於上面提到只是「情緒問題」的衝突,那就讓自己眼不見為淨,順便享受個人的悠閒時光或在工作上衝刺!

 

經驗分享

 

在我家老大三歲時,他在幼稚園是可以自己吃飯的,但是回到家我婆婆就是要餵他吃飯,那時我就覺得「明明小孩會自己吃飯,就應該自己吃,不應該餵他吃飯,這樣會寵壞小孩!」

 

當我心態是「忍受」時,我就待在醫院把我的工作做完,預估小孩吃完飯才回到家。當我心態是「接受」時,就會看到,其實是阿嬤擔心小孩吃不飽,而且阿嬤也要有享受被孫子需要的時候,小孩也享受偷懶一下的快樂。

 

所以,我看不慣孩子被餵是「情緒問題」,因為孩子並沒有因此影響健康或心情不好,孩子也沒有因此不會吃飯這項「技能」,當我處在不同心態時,看到的面向就會不同。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