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得回饋

2016 / 5 / 20

Improve vs Impress

 

作者:《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講者 劉信良 醫師

 

 

IRAM_20160515_315

 

 

10 分鐘到底能說些什麼呢?

 

還記得接到錄取通知之後就開始苦惱,邊在便利貼上寫下想法,邊貼在牆上,不知不覺整面牆都貼滿了,還被老婆罵說在作法 XD 看著滿牆的便利貼,又捨不得把想到的東西丟掉,真的是:「捨」,比「得」更難呀!還好有聰明的老婆一語點醒我:你說這麼多,他們怎麼記得住呀!對喔,主角到底是誰?不是我,而是聽眾,聽眾對你的主題到底想聽到什麼?聽完之後能不能得到收穫,進而有些啟發、改進,這才是重點,也才是這次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的目的不是嗎?

 

閱讀更多 »

2016 / 5 / 20

抓得住聽眾,抓得住心。

 

作者:《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講者 李郁璇 老師

 

 

IRAM_20160515_224

 

 

看到新思惟的朋友為我拍下年會演講結束的照片,我的內心百感交集,因為我做到了!我真的做到在「時間到」後沒多久就做了總結。

 

 

02_timesup

 

 

時間回到一個月前的《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因為上台的短講超時過久,在同學回饋表中被提出多次。蔡校長與楊醫師的講評也針對這點給予建議,說真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回到家,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沒有將新思惟提袋內的東西拿出來看一眼。但是,腦海中、內心裡一直無法揮去這個陰影,總得要好好解決它吧?眼看五月十五日的年會就快到了呀!

 

重新打開課堂筆記,好好沉澱思考最急需改變的是哪幾個層面?並下定決心突破心魔,演練給不同觀眾聽。跨出這一步,對我來說真的好困難、很掙扎,講完之後會不會被笑?觀眾會覺得我很嗎?

 

閱讀更多 »

2016 / 5 / 20

「和另一半一起成長」更快樂

 

作者:奇美醫院 內科部 陳鋭溢 醫師

 

 

01_jychen
 

推坑,從身邊的人下手。

 

自從上了簡報課之後,回到醫院第一次在晨會報告論文研讀,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許多學長姐紛紛問我是不是參加過新思惟簡報課,直到過了兩天,也有主治醫師學長遇到我,請我有空看看他的簡報。另外,有一位學長在報告內科醫學會的前一天,請我聽聽他的報告,我只是引述上課的一些重點在他的簡報上,就可以感覺出他的認同。

 

因此大家看到了自己小小的改變,就會開始好奇引起改變的源頭在何處,當然我樂於分享新思惟帶給我的成就感。其中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我的女朋友了(奇美醫院 放射診斷科 張恩凡 醫師),我一直在想要選擇什麼樣的時機引導她進入邪教 一起到新思惟學習,剛好看到《新思惟年會》的訊息,我覺得這是一個有很多主題欣賞的好機會,輕鬆地看著台上的人演出,或許可以激起更多學習的動機,見賢思齊焉。

 

因此,在「報名很快就會額滿,妳要趕快刷卡喔!」的威脅下,第一次,我們一起攜手參加第一屆《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

 

閱讀更多 »

2016 / 5 / 20

非常慶幸自己跨出第一步

 

作者:中國附設醫院 放射科 謝宛容 放射師

 

 

FB_01_innovarad_WJHsieh_IRAM_20160515_058

 

 

人與人的連結

 

蔡依橙校長認為,「只要搭建一個舞台,年輕人們很快就會百花齊放」,真的一點也不錯。而這個舞台,也是個很棒的連結,借用王姿文醫師說的,這是人與人的連結,也是知識與知識的連結。

 

閱讀是如此,玩玩具也是如此。今天在蔡校長所策展的年會舞台上,每位講者從他們的角度切入,透過他們的分享,我和他們的生命故事產生共鳴而連結起來,讓我一整天下來,又哭又笑、收穫良多。

 

早在新思惟成立之前,就知道蔡校長,因為夫人婉君正是我的同學,那時從臉書動態中看見蔡校長的貼文,覺得很有想法、才華洋溢,忍不住按了追蹤,一直潛水觀望。

 

 

知識與知識的連結

 

近期有朋友參加了新思惟課程,聊起後,他把我加入新思惟之友,更是覺得光看大家的各類比賽就可以挖到寶,真是太棒了~以為這樣就滿足!結果得知要辦年會,一股衝勁,覺得這地方非來一次不可!

 

來了之後,果然深深觸動我心,潛水得到的只是小屑屑而已,年會製作的精美手冊也只能隔靴搔癢,唯有真正來聽講者分享,才能觸摸到真實的溫度,真正和講者的生命故事產生連結。

 

閱讀更多 »

2016 / 5 / 20

找到一個繼續努力的理由!

 

作者:台北榮總 腸胃科 梁雅孟 護理師

 

 

01_innovarad_YMLiang_IRAM_20160515_191

 

 

在報到進入大廳後,我選定了第二排的座位,開始想,今天我可以得到什麼不同的感想或收穫呢?我可以用講者的方法來快速達到我的目標嗎?此時開始了一天的課程!

 

 

我們很想學會的事

 

從輕大叔的玩具攝影及人生最後一次減重中的分享中發現,要達到自己的目標不是兩三天就可以達到的,他們都是經過兩三年的持之以恆,慢慢積小成大,有了他們想達到的目標。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設定什麼迷你習慣這太容易了吧!這樣要多久才可以達到目標啊!但我發現沒有設定目標,根本不知道已經努力過的成果,只是一直覺得自己達不到,加上許多事情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成的,必須要慢慢累積才有成果。我現在看到的講師,已經是努力很久了,證明了用想得都很難,但其實也沒有你想得這麼難,實際去做,才知道要如何去克服它!

 

這就是我想學會的事。

 

閱讀更多 »

2016 / 5 / 20

給一歲的新手媽媽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 蔡欣佳 兼任講師

 

 

01_innovarad_SCTsai_IRAM_20160515_830

 

 

可以一邊聽「睏熊霸」的「I Love You」。

 

 

背景

 

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學生、老師、太太、媳婦及媽媽。雖然看似專業菁英女性,但卻是個博土(ㄊㄨˇ)媽媽。媽媽的角色從未想過如此難以詮釋,原來當一個好母親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觀察路上的其他媽媽好像都很優雅地推著嬰兒車。後來才知道只是像天鵝一樣,表面高雅,水面下不被看到的腳其實是多努力地往前滑。

 

所以問題點到底在哪裡?媽媽不知道,媽媽只會哭!

 

閱讀更多 »

2016 / 5 / 20

未來的每一步,都因今日而踏實。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家庭醫學科 蔡佳純 醫師

 

 

01_cctsai

 

 

原來老師說的,都有在聽!

 

和一早剛從美國出差回國的另一半,相聚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原本只期待還不屬於新思惟之友也不是醫療背景的他不要被時差打敗。但是經過一整天 20 幾位講者輪番上陣的演講後,不但他沒有打瞌睡,會中還不時與我討論令他感動的部份,原來老師說的,他是真的都有在聽!

 

 

等待我的,依舊相同。不一樣的,是心境。

 

現在結束了和老公一整天屬於我們兩個人的約會後,我們又分別坐上前往不同城市的列車,等待我的,是最近在分離焦慮期的一歲女兒,是研究所的作業和論文,是醫院評鑑永遠補不齊的資料,是關心我們的公婆,是家裡滿地待收拾的玩具和還沒洗的奶瓶衣物。

 

但我不一樣了,經過陳文惠醫師的分享,我知道如何教自己切換到感覺愛的頻道;經過高仁心博士的分享我發現自己愛旅遊的渴望源自對科學的熱愛 (?) 經過陳苡揚醫師和陳毓容醫師夫妻檔一搭一唱天作之合的分享,我明白只有心甘情願的改變才不會覺得犧牲,掌握自己生活的主控權其實一直在自己手上;翁子傑醫師用他的第二生命,讓我重新思考什麼對我而言才是重要的。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