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百川
問:如何突破自己熟悉的領域,跨出舒適圈?當離開了舒適圈,如何永保行動力不鬆懈?(藥學系講師、農夫)
答:
生命會為你準備未來的養分
有時在專業成長的初期,會有不少歧路岔路要走。但是這些經驗,都會提供日後專業上很特別的養分,只要善用這些養分,其實你可以長得更棒!
我在醫學系畢業後,先下鄉走了兩年外科,後來又到長庚做了一年外科醫師,然後才砍掉重練,重新當麻醉科住院醫師。也就是我剛進第一年麻醉住院醫師時,我的同學已經是總醫師了。
然而這些當年下鄉、走外科的經驗,卻是讓我成為跟別的麻醉醫師不同的很大因素。譬如說,我跟病患聊天的「開業術」很純熟,另外對於手術、治療的解讀也跟一般麻醉醫師不同,我更能站在外科醫師的角度去思考彼此的合作模式與關係。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在熟悉的領域,盡量有機會去接觸領域內的不同主題。
以我來說,在離開醫院前,也花了時間去參考別的機構在進行的牙科鎮靜業務,去了解整個麻醉醫師在外面的市場、廠商的生態等等。最後才選定「兒童牙科門診鎮靜」作為我們推廣的主力。
準備妥當,說走就走。
其實我在長庚真的很舒服,主任很挺我,薪水也不錯,我雖然是個超愛碰臨床的醫師,卻運氣很好的還有些研究項目可以做。
我是個有「反骨」的人,歹路雖不要走,但是坦途,我也走不久。
不過在我離開長庚之前,我先確認寫了一兩篇 SCI 文獻可以被刊登,以免將來想要回長庚復職,因為文獻因素被卡住(長庚醫院的主治醫師要任職須有三年內的 SCI 文獻一篇)。
然後我分析所有利弊得失,大不了一年做不起來,回到醫院繼續任職,反正麻醉科專科醫師人數不足。於是乎,找個機會就把離職單遞出去了。
只做最好,其餘免談。
出來的設定就是,我就是要提供市場上最棒的「兒童牙科門診鎮靜服務」,我不僅要兼顧我麻醉上的安全,同時也要照顧到牙科醫師的需求,與家長的期待。
這種只做第一的心態,其實會逼著我們一直成長。
不論是醫療技術、設備儀器的更新、牙科醫師的溝通與教育、兒童互動技巧的練習,我們都一步步走過。
我們的設定從一開始的「提供安全的鎮靜服務」,到後來變成「提供全包式的麻醉服務」,以及最近轉變成「培養牙科醫師一起提升鎮靜安全」的教育角色。
我知道雖然後面有很多抄襲者,但是保持領先的方式,就是我進步的幅度要比他們拷貝的速度還要快,我成長茁壯的面向要比他們更廣。
問:從 30 而立,邁向 40 不惑,您生活的重心,心中的 priority,有改變嗎?是什麼原因讓您有這樣改變?(主治醫師)
答:這題其實我回答並不恰當。
從三十到四十,我的重心都還是在工作,卻也多少忽略了家人。
不過唯一不同的是三十歲的我,是為了別人在打拼,為了醫院在拼命。四十歲的我,為的是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熱情,為了能夠在台灣的麻醉界留下部分屬於自己的傳奇。
隨著我們在兒童牙科門診鎮靜的發展,其實我們也開始背負了兒童牙科醫師與醫學會的期待,希望我們夠努力,能讓台灣兒童的看牙福祉更上層樓。這些責任感其實只加重了我工作的份量與比重,我知道這是不對的!
(天啊!是誰設計這題要我回答的,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新思惟有我太太派來的間諜!)
(橙編按:報告學長,我們團隊的確是根據上課觀察與互動印象分題目 XD)
問:想請問講者,
- 現在的成功,當初是透過怎樣的努力與信念堅持過來的?(研究生)
- 很多時候我們都「很堅持」的想往某方面走,但在用盡力氣辛勤耕耘自己所愛的那一切過後,究竟後來對自己所留下的意義是什麼?(博士生)
答:
分手後要過得比之前還好,一次一點,放大目標。
我不喜歡被看扁。所有敢勇於離開舒適圈的人,都多少有這樣的特性。我知道很多舊同事等著看笑話 關心我們近況,越是這樣,我們就要表現給他們看。就算不在原來的舒適圈,我們還是能闖出一片天。
一開始設定遙不可及的目標,只會增加創業的痛苦。所以不如先設定一個短期可以達成的目標,看多久可以達成,再設立下一個目標,這樣就會離當初的理想越來越近。以訢辰麻醉舒眠團隊為例,我們最終想提供診所端等同醫學中心的麻醉服務,可是如果一開始就朝這目標去走,會流於打高空。所以我們選擇一次改變一家診所,一次改變一種屬性。
跨界串聯,銳不可擋。愛你所選,堅持下去。
從來沒有人相信「麻醉科醫師可以替診所帶來客源」,或者說有病人在選擇診所時會把麻醉醫師的這個因素考量進去。但是隨著我們在不同領域的發揚光大,今天我在成人牙科做鎮靜的病人,明天可能就到我的整外診所打雷射,兩個月後可能就帶著他的小孩子給我做兒童牙科門診鎮靜。對於合作診所來說,我不再是伸手牌的麻醉醫師,我可以替他們產生客源,也許不多,但是意義非凡。
努力只是一個過程,要不要留下什麼,能不能留下什麼,其實不是我們能決定的。老天眷顧你,就會幫忙你。常常沒辦法產生自己的交響樂章是因為撐得不夠久。我相信厚植實力,假以時日,必成氣候!
問:如何在自己的專業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小兒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
答:
反求諸己,冷門為王。適當進修,充實專業。
其實尋找自己專業中的特色並不是那麼難。先從自己科內冷門的找起,越是沒有人要做,越有可能走出一片天。以我自己在林口長庚麻醉科的經驗為例。我在第二年住院醫師的時候開始尋找研究的主題,當年有兩個主題是沒有人要碰的,第一個是「神經阻斷術」,第二個是「非侵入性血循動力學研究」,於是我就挑這兩樣作為我住院醫師時代的主要研究主題。
以神經阻斷術為例,從最早期的解剖學定位法,到後來的神經電刺激器定位法,其實已經走了幾十年,神經阻斷術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再加上健保給付低(或者有時不給付),因此台灣的發展上有困難。那時國外有一個機構叫做 NYSORA (New York School of Regional Anesthesia),專門在推動神經阻斷術。
在他們的網站,我發現「超音波導引」似乎是下一個神經阻斷術的里程碑,於是就決定投入這個領域。在住院醫師的期間,我自費參加了國外辦的兩場超音波神經阻斷研討會以及 workshop,當年在國外遇到的還有其他醫學中心的疼痛科主任級。後來回到長庚,找了些適當的個案練習,我就是科內這方面的「專家」,當然距離國外等級甚遠,但是至少我可以在第三年住院醫師時就在科裡建立部分專業地位。
把握機緣,充分表現。
以非侵入性血循動力學研究為例,當年我在第二年住院醫師年中,剛好遇到了一台 USCOM (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 剛剛踏入台灣市場,這台機器可以利用超音波測量就取得病患的心臟輸出量,不像傳統還需要施打肺動脈導管,不過它的缺點,是需要很好的量測技巧。
在一次參與廠商舉辦的研討會以及實作訓練中,我適時地展現出在這方面的熱情、專業與一點點天份,並且結合我的另一個興趣:肝臟移植。於是,廠商就把這台機器借給我將近一年的時間,只要我有肝臟移植的麻醉,他們就把機器借我使用,我們也運氣很好地完成了研究,並且投出我生平中的第一篇 SCI 論文。
擴大專業,適度轉向。反覆調整,增靈敏度。
在完成了 USCOM 的研究後,我就將目標轉到其他的非侵入性血循動力裝置,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後來再從單純的血循動力研究,我又把目光逐漸移到「Volume responsiveness」這個主題,其實這只是血循動力研究中,少數參數的應用延伸,卻又是另一個全新的領域,有無限的寶藏。
經過幾次的轉向,每次都有不錯的成果,也培養了我很好的靈敏度,我大概可以知道什麼是冷門卻可以玩出未來的項目。當今天我真正遇到要轉職時,我發現台灣的「兒童牙科門診鎮靜」沒有專人去投入,過往的學術訓練,讓我知道這裡有極大的市場與商機,於是我就義無反顧地走進創業這條路。
問:新執業開業醫該如何闖出一片天?(醫師)
答:我沒有開業過,經營麻醉團隊比較像是開公司,比較不像是診所。
開業術與醫術同等重要,想辦法讓人家看到你。
從醫院剛離開的醫師,最怕的是醫術高明,但是與病人的互動不佳。既然開業,就得放下身段。我看過很多開業醫,或者在外面跑的麻醉醫師,根本放不下身段,跟病人或客戶取得很好溝通。其實開業醫的醫術如何,我相信普羅大眾並不會那麼清楚,靠得可能是市場的耳語傳播。因此醫病在醫療層面外的互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如果是新開業醫,怎麼讓民眾看到,其實是很困難的。您可以反問自己,如果今天是你家旁邊突然開了一家新的牙科診所,您會貿然進去嗎?畢竟診所不像是餐廳或店面一樣,靠著華麗的裝潢與擺設就可以爭取客源。診所的客源多是社區的民眾,因此適度與社區的商家進行合作會有助於您的業務推廣。
善用網路,實體與虛擬合擊。
您可以善用網路,架設部落格,寫些專業的醫療文章,久而久之,就會讓人看到您。Facebook + Bloggger,好好善加運用。如果不知道怎麼做,我建議可以參加新思惟個人品牌的課程。
回歸專業,專業為王。品牌發酵,先蹲後跳。
醫療最重要的還是專業,畢竟最後口碑還是來自於能否把疾病給治療完成。因此適當充實自己專業,保持自己的特殊性是必要的,千萬不要離開醫院,就不再求精進。開診所與做個人品牌一樣,其實需要時間發酵。
您要做好等待的準備,如果自身的條件可以的話,一般在一到兩年內可以看到成果。以我個人所做的「兒童牙科門診鎮靜」,在台灣算是小眾市場,甚至是寡占市場,可是在某些兒童牙科診所,我們從第一次去接觸講解,到實際產出臨床個案,竟然也有花上兩年的紀錄。但是他一旦接受我們,後續的個案就會源源不絕。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