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醫療與家庭 : 沒那麼成功的人生

 

作者:陳苡揚陳毓容

 

 

29-2_01_hiking

 

 

問:過去那個時代的醫師,總覺得要把自己完全奉獻到醫院裡,而把家庭拋諸於腦後。但我並不希望成為這樣的醫師。我選擇急診醫學科,有比較彈性的時間,所以從到職至今(將近十一年),我有十餘次的出國旅行經驗,而這些旅行過程,太太與兩個女兒都是全程參與。我曾經困惑於是否要付出全部心力於工作上,但漸漸地想法改變,工作不是一切,與家人一起成長,才能讓生命更圓滿。希望能了解講者在這個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急診主治醫師)

 

答:(陳苡揚)

 

學長已經有很好的答案了,不是嗎?

 

我的狀況是這樣的,我的中心思想是「玩」。所謂玩其實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把病人搞定就像拆炸彈一樣,很有挑戰性,所以我願意花不少時間唸書,在病人身上印證,跟學長爭辯或是牽著學妹的手 好好教學。但是這並不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所以只要有放假,只要一息尚存,絕對也是跑出去玩到掛才要回家的那一種人。

 

  • 「死命地工作,死命地玩。」這是我的第一個階段。而我太太比我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是可以取得平衡共識。(比如說,週末放假兩天,可以坐禮拜五晚上的紅眼班機,到禮拜一凌晨回來直接上班,像這種不要命的事!)
  • 「死命地工作,死命地顧小孩。」後來兒子和女兒出生了,實在長得太可愛。所以我的第二個階段就變成這樣了。那時覺得顧小孩蠻有趣的。
  • 「死命地工作,死命地帶小孩出去玩。」有一次和太太在德國死亡行軍(看到我太太的旅行規劃你就知道為什麼!),看到美國人還包著尿布就開始旅行,太太也覺得操死兩個人不夠,你有想過要操死四個人嗎! 不希望和小孩分開,也想來帶他們看看這個世界跟為自己留下回憶。
  • 「認真地工作,認真地帶小孩出去玩。」後來年紀漸長,體力漸差後就進入目前的階段。因為再死命就真的要死了啦!

 
沒有人說人生中家庭一定要擺在最前面,我們應該要先決定的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樣才會有後面的行動。我認為學長從一開始就已經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已經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了。路上會有其他的分岔路困惑著我們,但是想想我們願不願意拿我們現在的目標來換,答案應該就很明顯。願意,表示你夠想要。不願意,表示還不夠吸引你。

 

沒有人說,一輩子都應該要貫徹始終。不停的選擇,也是人生的一部份。只是,你的選擇是 By default 還是 By design?

 

 

問:當一個人扮演多重角色:老公、父親、兒子、女婿、孫子……該如何在醫療工作有限的時間內,顧及每項角色的扮演與陪伴?(住院醫師)

 

答:(陳苡揚)

 

您不是演員。不用扮演,您天生就是這些角色。除非您認為跟家人相處都需要戴上面具。而且,不管您是不是很忙碌的醫師,您都無法顧及全部人的心情。正因如此,更需要去思考跟家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我的建議分為三個部分:真誠、示弱、溝通。

 

什麼是真誠,真誠是讓家人了解您的工作跟您的想法。讓他們知道,即使您很忙,即使無法花很多時間陪伴他們,你依然愛他們,依然重視他們。當然也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你很忙,為什麼不能像學生時代那麼常回家。

 

什麼是示弱,身為一位醫師,我們身上有著過多的期待。我們有能力處理許多艱困的事務,但是我們仍然不是萬能的!適當的示弱是很重要的,讓他們知道他們是您的避風港。讓他們知道您很疲勞,很辛苦,需要他們的支持,反而能讓他們成為您的助力。

 

最後是溝通,這裡的溝通專門指的是您的另外一半。他是您的半身,而您也是他的半身。我的做法是先跟老婆取得共識,讓他知道我們是同一陣線的,讓他知道你是向著她的。你們有共同的想法,做起事情來就事半功倍。如果串聯上面的示弱,可以有很不錯的效果。

 

像我在我父母面前完全就是一個媽寶,好像家裡的事情都是太太搞定的。你就可以間接完成兒子的使命(撒嬌)順便搞好婆媳關係。你永遠是你父母的寶貝,擺爛也不會改變。但是去拉抬你太太在你父母前的形象絕對是個不蝕本的生意,有好無壞。

 

在你的父母面前,一定是你當壞人,她當好人。太太有事想跟你爸媽說一定是你開口,小孩管教有衝突也一定是你擺平。絕對不能讓你太太開口跟父母有衝突,他當個好媳婦,你的兒子角色就有人幫你分擔。當女婿時,就要跟老婆角色互換了,先生會洗衣、煮飯、洗碗,外加帶小孩,讓太太可以休息!但是這都是要事先跟老婆有充分的溝通跟共識。不是叫你去騙,而是要放大你另外一半的優點。

 

然後長輩就搞定了。

 

但是小孩就沒那麼簡單了。有沒有陪一定有差,父親是個勞力密集型產業,但是有沒有花心思陪差很多。認真陪伴的一小時,抵得過毫無意義的一個晚上。我陪伴小孩的時間並不如我太太長,但是他們還是很黏我。你要花點心思建立屬於你們的時間,媽媽無法取代的時間。

 

不要露出不耐煩的表情,也不要為了刻意討好小孩買玩具或讓小孩去踩媽媽的死線。有原則地去建立你們之間獨特的時光吧!我的是和兒子一起做樂高,幫女兒綁馬尾等等的。我想每個人會有點不一樣。

 

 

問:什麼樣人生,才可以稱為成功的人生?(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答:(陳苡揚)

 

矮油,我的題目就是沒那麼成功的人生,你還問?還是其實你要破我的梗。

 

每個人對於成功應該要有自己的定義。馬友友的成功一定跟賈伯斯的不一樣;馬英九的成功也一定跟蔡英文的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追求的不應該是成功本身,而是我們認為是成功的事。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你的成功,結果就會像你總是在移動,卻從未到達任何地方一樣。而且盲目的追求成功反而可能是失敗的催化劑。所以你要先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我希望我當時有勇氣去過忠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別人期待我去過的人生。

– Bronnie Ware –

這是我認為成功的人生,願與你共享。

 

 

問:在醫學中心衝業績(門診、住院)、醫療風險、評鑑、會議、行政職、寫文章等等的壓力下,如何兼顧及取得工作與休閒家庭生活的平衡點?甚至如何考慮停損點?如果選擇離開醫學中心,有哪些不同的方向可思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答:(陳毓容)

 

身為一個當了七年的住院醫師,外加至今還只是總醫師的晚輩,我能給的建議或許有限。我暫且把問題簡化成「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來作答。而所謂的「平衡」,其實就是「取捨」。

 

要能取捨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會是最花時間也最困難的一步路。可以先想看看,目前為止的生活決定(包括每天的大小事行程、人生的抉擇點等)怎麼做出來的?是大家都這樣選,朋友這樣選,學長建議這樣選,還是自己深思過後決定這樣選?(By Default? By Design? ) 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決定,就是別人來幫你決定了。

 

如果有一些選擇仍是糾心,這裡提供您另一個思考切入點。我以前的想法:「必須這麼做、全部都很重要、可以兩者兼顧……,然後我就死掉了」。後來我才開始認知到:「只有少數事情真正重要,我可以做任何事,但不是每件事」,我其實擁有選擇權!我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可以選擇我想要完美的事情。

 

回頭再看看自己身處的職場,這個地方在沒有我進來工作之前,也是運轉得很好,如果這件事情沒有我的參與,應該也不會倒,那麼我一定要做嗎?也許,很多事情「不是我一定要做,或是只有我能做」。我認為醫院臨床以外的外加工作,很多是完成比完美重要。舉例來說,我身邊這位主治醫師(我先生)常常是先求完成就好,他只會把他超有興趣的部份做到完美。

 

離開醫學中心,可以開業、可以走入業界、地區醫院,也會面臨不同於醫學中心的新挑戰。目前我個人沒有經驗,但是過去幾場新思惟大型論壇:《跨界》、《從專業到創業》的講者中有許多走出醫學中心的前輩,或許可以提供您更全方位的建議。這場新思惟年會聚集了各式各樣的奇人,更是個可以大量搜集資料的好機會,請務必把握!

 

 

問:想知道講者們如何計畫退休生活,包括身體老化到無法自理生活時的規劃。(作家)

 

答:(陳毓容)

 

現在退休已經不是老年的代名詞了,四十歲退休就去法國開民宿的也有,七八十歲退而不休的也大有人在。

 

我目前的想法是在專業上衝刺二十年,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持續延伸自己的愛好,或是挑戰新的冒險!

 

曾聽聞前輩分享退休五老:「老本、老身、老居、老伴、老友」,我在職場觀察眾多銀髮族後,也漸漸發現退休老人們生活的重心不脫離上述五點。

 

目前自己能先計畫的,大概就是老身與老本,簡單講就是「本錢」,不論是實質存簿上的本錢,抑或身體的狀況的本錢。講錢很俗氣,但是沒有錢真的不行,您是否不滿意存簿上的數字?

 

先不用擔心,我相信有不少傑出新思惟校友可以提供專業金援 諮詢。但是,身體狀況的本錢就只能靠自己了。光是處理纏身的病痛,退休計畫再多也無心力完成,「健康」真的是這一生最大的本錢!

 

我的公婆一直都有在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持續運動的習慣來維持一定的體能,同時也有儲蓄的規劃,因緣際會下提早退出職場後,才能跟著兩個孫子還有媳婦我,自助漫步歐洲 50 天,完成爬山下海、雪地酷暑等全新的體驗,實現他們坐飛機牽手同遊歐洲的夢想!

 

那麼,進入花甲、古稀之年的規劃?

 

在職場看過這麼多生老病死,我自己很早就體認到沒有「養兒防老」這種事,上下兩代各自有空間才是真愛,況且兒孫自有兒孫福,沒有必要兩代死纏爛打。幸運如我,我的公婆與父母,正都是認同這樣的想法,也親身實踐中。

 

如果有一天只剩下我一個人或是老到行動力受限,我會考慮老人住宅或是養生村,而非要求與子女同住。

 

我一直都很喜歡電影「金盞花大酒店」裡呈現的氛圍,那些老人家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各自想要完成的夢想,同住一地又能彼此關心照料,我希望我的老年也能活得這麼「優雅」!

 

若是生活無法自理之際,聘請專職看護,或是護理之家等長照機構都是考量之一,如果可以選擇「去醫療化」的老年照護模式就更理想了。

 

談到老年的規劃,不能不思考用什麼姿態來走到生命的最後一步。我們夫妻彼此對於「安寧緩和醫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器官捐贈」部分都有共識,在面臨抉擇的那一刻,應當是能做出尊重彼此意願的選擇。

 

至於台灣尚未合法的安樂死,那又是另一個議題了,如果您也對善終有興趣的話,也許可以參考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最後一堂課》。

 

話說回來,這麼多的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未來誰也說不準。我想,面對老化,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是一直都要學習的,期許自己在年歲漸增的同時,也有足夠的智慧讓自己身處何地都能坦然處之。七八十歲能不能跑馬拉松?看看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最後的馬拉松》就知道。

 

我想,把自己準備好,「退休」正是開始另一個能隨「心」所欲的人生。

 

 

問:請問身為女性的講者們,如何在家庭與自我成長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陪伴小孩長大與事業之間取得最佳平衡?時間分配?(助理教授、婦產科主治醫師)

 

答:(陳毓容)

 

我自己過去幾年的實踐裡,所謂的「平衡」,其實就是「取捨」。

 

曾經有個非常令我尊敬,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博士,又同時育有三子的科學界女性前輩告訴我:「在小孩還小的時候,幾乎沒有辦法在專業領域上有什麼傑出的表現,因為我要專心陪伴他們,這樣沒有論文產出的時間大約五年。」

 

我自己首先體認到時間、體力真的有限,總是一邊抱著孩子擔心工作沒完成,或是一邊在書桌前打瞌睡也不是辦法,所以我重新審視我生活中重要的事物們,然後調整比重。而這些比重,又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舉例而言,當年從西醫轉職到中醫後,我沒有晚上值班的問題了,所以晚上假日都是陪伴小孩的時間,自己的專業提升步調則相對減緩。現在小孩們逐漸長大了(三歲、五歲),後勤支援部署妥當後(我的後勤:沒有值班又可以清醒的老公,或是公婆父母、媽媽級友人等),我開始在一部分的晚上或假日時間,安排自己的進修。

 

如此一來,小孩也可以跟爸爸、公婆父母建立他們自己的親密時光或是跟其他的小孩一起互動學習,另外一方面,自己也有空間達成自我成長的目標。

 

這樣看來,我大約也是有五年的時間,沒在專業領域上有所突破,但是我認為,這段時間對整個家庭有很重要的穩固功能。我也相信,現在的我是蓄積著更多嶄新的能量,可以重新在專業領域上衝刺前進!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