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5 / 23

看見更好的可能

 

作者:新營國小 李函穎 老師

 

 

01_Innovarad_LeeHY

 

 

自我成長的腳步不能停止

 

知道蔡校長辦的活動很精采,是在 2013 年。當時,還在談遠距離戀情的男朋友,竟然願意犧牲住院醫師珍貴的休假,去參加在彰濱秀傳舉辦的《醫療生涯策略研討會》,活動結束後,還眉飛色舞的與我分享參與講座後的想法與收穫,不過猶記得當下,我只覺得,好貴、好遠(還不如好好約會比較實在 XD)

 

沒想到,在 20142015 年,男友(也就是現任老公)依然興致勃勃(並且心甘情願)的繳出新思惟幣,參與各種課程,並總是心滿意足的帶回許多收穫(家裡的杯子,幾乎都是新思惟出品)。

 

雖然,曾想過要一起去上課,但礙於往年主題與我的工作、職涯領域相關性較低,總是想著下次再說,而在去年,升格為人母後,有了孩子的生活甜美卻忙碌,「自我成長」的順位,自然就被擠壓到瑣事的縫隙中,因此,當先生邀我一起參加這次年會,看到這次的主題,讓我非常心動,立刻決定要參與這個盛會。

 

 

培養孩子多元思考能力

 

蔡昇翰醫師,將自己的興趣重新形塑,產生新的意義。蔡醫師將蒐集玩具的興趣,結合攝影,讓自己的收藏興趣,發展出新生命,也賦予玩具不同的意義,最令人佩服的是,蔡醫師將拍攝的圖像,再與簡報結合,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利用圖像傳遞訊息,既深刻又動人。

 

李郁璇老師則是用故事帶領孩子探討重要價值。李老師運用故事、繪本的隱喻,讓孩子思考各種議題,同樣身為教師,也曾運用繪本帶領孩子討論政治,李老師的分享給了我許多啟發,先問感覺,再問解決、並尊重理性、感性都是好答案。

 

如同現場的提問,老師如何確定,選擇的是學生有興趣的主題;又如何讓政治議題孩子在意、有興趣的主題?首先,必須先讓孩子「有感」,因此,藉由故事引發孩子的情緒、感受是重要的,有感之後,才會願意動腦去思考解決,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

 

另外,李老師示範,藉由問答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可以從不同立場(國王的、裁縫師的)去理解同一件事情、同理他人的立場,擴大孩子的視角,也讓我省思,在探討政治議題時,老師或父母無可避免帶著個人主觀意識,需要盡可能的公正呈現不同角度的思考,引發孩子來回思辨與討論,才能培養孩子建立正確觀念,包容並接納不同的價值觀。

 

 

多元議題,收穫豐富。

 

王姿文醫師的主題,拋出一個問題:為何要閱讀?王醫師的閱讀量令人佩服,而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運用唯一稀缺的資源「注意力」來進行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王醫師認為,是要建構知識體系,選擇有趣的主題,之後才能有料、進而有種(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而在瑣碎的划手機時間,王醫師也建議可以訂閱知識含量較高的粉絲頁,如此在這些零碎時間,也能獲取知識。

 

劉信良醫師以自身減重的成功經驗分享,告訴大家,利用 「FIT 減重法,F(Firework) – I(Interact) – T(Tiny)」,漸進培養成生活習慣,鼓勵我們用簡單、具體的目標,找提示、自我激勵、紀錄,連結家人的支持與運動咖朋友網絡,由小習慣慢慢累積進步,達成人生的最後一次減重。

 

看到黃醫師的作品真是令我驚豔,原來完美作品背後付出的準備與嘗試一點都不少,每個環節都要用心。

 

翁仕明博士則告訴我們,用眼看準契機、同中求異、再求同,用腦思考不僵化、用嘴幫助自己在研討會上,找出與他人連結,運用這些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找到 novelty;另外想要發表有意義的 paper 還有另外四個要素,包括:好奇與創意、邏輯、熱門議題、呈現與溝通都是非常重要的因子。

 

研究者找到研究的 novelty 的這些要素,應該也是我們身為老師,應該在教學與設計課程時,需要培養孩子擁有的能力,激發他們對世界的好奇,為他們撒下這些種子。

 

向強者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王冠欽醫師,在旅遊中,由阿根廷政府的荒謬決策,瑞士與荷蘭的成功,反思台灣的缺陷與可能性。

 

翁子傑醫師,則藉由自己曾多次進出 ICU 的經歷,談論面對死亡,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放不下留下的人。經歷了生死關頭,有什麼領悟?翁醫師非常誠懇地回應,「向錢看」,為留下的家人備好經濟無虞的生活,「推廣急診的安寧醫療」,以自己的瀕死經驗,給予急診患者全面的身心照顧。

 

而面對台下聽眾的提問「有沒有爭取工作調整?」翁醫師也答的實際:「沒有人是無可取代的,這是工作現況,但自己的生活與排序只能由自己決定,若不決定,別人會替你排序。」將時間與心力,給生命中最重要排序的人事物,盡一己之力貢獻,但求無憾。

 

陳田育醫師的表現,印證了一件事:「選擇哪一種態度,會有不同的故事」。牢記優先,向上管理、把人做小,把事做大、先學抬轎,先蹲後跳,死嗑精神有其價值,陳醫師的努力令人敬佩。

 

陳耕仲醫師,一位爆紅者的心法。回歸初衷,真心分享,成人才能成己。

 

莊介森醫師的屎缺經驗,則是另一個絕妙的例子,機構的缺陷就是你的機會、長官託你做其實也是欠你份人情,也可將之視為自己的機會。接下乏人問津的燙手山芋,去發掘、看見他人的需求,產生連結,進而提升業績,莊醫師的經驗提供我在系統運作中的絕佳啟示。

 

 

Know how 分享,絕不藏私。

 

蘇百川醫師,因為看到市場上的機會,決定脫離醫學中心,建立自我品牌,讓二線科別的醫師與病人建立不同的連結,增進牙醫、整型診所的業務,同時也奠定自己在兒童舒眠的地位與口碑。

 

陳建志博士從專業人士,走向創業人。一次與志同道合的夥伴討論、腦力激盪後,決定將點子付諸實現,找到 MVP 之後付諸行動,人生總是要熱血一回!

 

曾秉濤醫師詼諧自嘲自己的內向個性,對照侃侃而談,傑出的專業成績,趣味橫生的簡報與演講,用力在對的地方、對的方向,就能提升自我。

 

 

女性講者,展現不一樣的風貌。

 

鄭伃書醫師點出一個有趣的議題,在今天的社會,大家都倡導兩性平權,但究竟是表象式的平權?還是我們真的能把這個觀念落實到生活之中了呢?鄭醫師以自身觀察,佐以統計數據,發現女性專業工作者,還是會雇用女性保母、幫傭,讓女性世界呈現一個 M 型的發展,這表示女性崛起的仍舊存在問題,唯有持續的對性別意識覺察與發聲,才能讓女力真正崛起,進一步推動兩性平權。

 

何醫師的甜美氣質,與她口中充滿波折的奮鬥故事,形成一種微妙的映襯,原來,我腦中仍有女性創業者的刻板印象,何醫師的故事,讓我看到以家庭為首要,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這其中關乎取捨、選擇,但不該是犧牲。

 

高博士的部落格在搜尋旅遊資訊時已拜讀過,能用科學的方法去規劃、管理生活,沒有三頭六臂也可以事半功倍!

 

陳文惠醫師從零食看見自己教導孩子的盲點,體會上一代不同「愛」的方式,三代同堂就會有面臨世代教養觀念的不同,常會有衝突與掙扎,讓人佩服的是,陳醫師在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下,願意體會長輩的胸襟與視野,難解習題就是需要這樣的大智慧!

 

 

家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楊醫師的「白袍旅人」早已是定期瀏覽的部落格,聽楊醫師娓娓道來教養觀念,演講中提到:「多給孩子正面提示,別只說『不要』、設定適當界線,給予選擇機會」,除了反思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驗,也提早預習孩子未來發展階段,對於規矩、界線的訓練,當父母真是一生的功課。

 

陳苡揚與陳毓容醫師的分享,讓我屢屢紅了眼眶,身兼醫師、夫妻、新手父母的角色,在家庭與工作中兩頭奔忙,令人敬佩!陳毓容醫師在重新思索生涯後,決定轉換職涯跑道,並不是單方面的退讓,而是給彼此空間與自由(包養先生或被包養 XD)後,做出的選擇,「不要去拿你應該要的,而應該去拿你想要的」,成功的人生,是由自己來定義。

 

參加完年會,我和先生歸心似箭的搭高鐵回家接小孩,在高鐵上,我問先生,排名前三名的是哪三場短講?先生想了一下,說還需要回頭看筆記沉澱一下,而我,這幾天腦中迴盪著講者們所分享的各種想法,慢慢咀嚼吸收,每一場短講都有不同的衝擊,然而心裡則是越來越清晰的,看見追尋更好的可能。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