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4 / 29

[課前問答] 怎麼跟學齡兒童講政治?

 

作者:李郁璇

 

 

11-2_01_class

 

 

問:跟兒童講完政治或其他公民議題,小孩卻跟我說「可是阿嬤做的跟妳說的都不一樣」、「可是阿公說上街頭的學生很不乖」,怎麼辦?(麻醉科主治醫師)

 

答:我會用兩個層次來思考這個問題,第一層次在於「媒體素養」如何影響一個成人的思考?當我們在跟孩子談論爭議性的話題時,可以先拋出一個疑問,你覺得阿公、阿嬤在談論這件事情時,他們的資訊來源大部分從哪裡來?也許是本身的定見、新聞報導、政論節目或街頭巷議所得到的總結。

 

曾幾何時,我們的新聞媒體從每日的三十分鐘,到現今二十四小時疲勞轟炸式的播放,新聞大標常充滿主觀與煽動性。如果我們與孩子討論政治與公民議題時,以報導評論為參考依據。很容易淪為以管窺天的狹隘思路。

 

但若能換一個角度,在孩子年幼時以「閱讀」來擴大理解,將不曾參與的過去,連結現在與未來,不但可以奠基獨立思考的基本態度,對於看待事情的思考可以更變得寬廣。

 

這是我想談論的第二層次「越重要的事,越要好好教。」

 

番紅花在《教室外的視野》一書中提到用繪本和新聞,啟蒙孩子重要的事。每天花三十分鐘和孩子聊一則國內外重要的時事,無論是人權、環境、土地甚至是性別平權,搭配不同的繪本柔軟孩子的心,確立正確的價值觀。然而,培養能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孩子,是來自於願意閱讀,且具深具公民意識關懷的父母。

 

以巴基斯坦的馬拉拉為例,在十一歲時就匿名在英國廣播公司開始寫部落格,讓世界看到他和同學們在塔利班政權下,受到種種的壓迫與辛苦的生活。而她在勇敢的追求平等的受教權時,又遭到如何殘酷的對待?從地理、歷史、人權議題及國際新聞,一次拓展孩子的視野,也可以改變所謂「上街頭抗議的學生很不乖」的這種結果論的偏頗斷定。

 

 

問:本身是戲劇與教育劇場工作者,很好奇講者是否有使用一些藝術媒材與戲劇方法進行這類討論?如何就孩子的心智年齡程度,提供適合的議題討論(與引發動機)?(劇團即興導演)

 

答:國民小學階段有關於表演藝術的部分,在低年級(一、二年級)大多以課程融入居多,中、高年級有些學校會特別獨立出來上課(一星期一堂課,四十分鐘)。就個人教學經驗,曾指導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劇本,並分組一起製作道具,以及提供背景音樂的挑選。

 

以低年級來說,故事的戲劇演出最受小朋友的青睞,一方面因為充滿想像力、道具的安排也比較能吸引小朋友的目光。在每一齣的戲劇背後,都希望帶給低年級的學生一個啟發性的道理。所以,在排演的過程中會注意主角的聲調表現、肢體動作的配合。最重要的是突顯主角的性格,因為性格與情節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例如:放羊的孩子,失去信任的後果。

 

中、高年級的戲劇表演涵蓋的議題更為廣泛,我曾經聽同事分享「司法小志工」的行動劇在課堂上實施情形。她透過「繪本」指導學生分組編寫劇本,再結合時事來演出(當時大埔事件喧騰一時,該位老師以土地正義的概念,引導學生思考新聞報導的中立性。)

 

而戲劇教學的焦點,會放在學生可以做得到行動劇為主。

 

一組負責導讀環境繪本《小房子》;一組負責播放環境議題(例如工廠汙染)的卡通並做有獎徵答;一組負責演行動劇的演出,從繪本的主旨深入討論,人類、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從相關的來回辯證當中,形塑「公民思考」的教學歷程。

 

 

問:跟孩童聊政治,請問若家長已有特定政治立場(死硬派,對敵對政黨零容忍),若刻意塑造孩子未來與家長立場相同,這樣對孩子好嗎?(放射診斷科住院醫師)

 

答:跟孩童聊政治與當前教育談論翻轉的概念很類似,過去的教育純粹以灌輸知識概念為主,刻意強調背誦與記憶來強化主流價值。

 

但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固有價值面臨崩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面臨許多的挑戰。假如我們的想要培養是具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的孩子,家長在做法上應該保留彈性,讓他們能將不同的看法勇敢的說出來,而非被特定的族群或政黨所綁架。

 

目前的台灣,所謂「政治」被許多媒體窄化、甚至形成二元對立的局面。然而,在國外針對社會議題,已經被擴展為公民共同參與討論的活動。舉凡環境、食物、土地、動物、能源、人權、疾病以及醫療等常被編纂成童書,甚至有政治改革的知識份子參與,作為傳遞社會價值的利器,目的就是為了投資未來的公民, 形成另一股文明的新力量。《幸佳慧-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

 

我們在許多政治事件中,不難發現成人面對體制、組織化,常為了保留面子失去真誠的勇氣,甚至自欺欺人助紂為虐。如同《國王的新衣》這則童話故事中,凸顯兒童面對事實不妥協的珍貴情操。在閱讀童書時,我們也不斷從內心找尋,在高度社會化後,還保留的純真價值。

 

另外推薦《好心的國王》這本童書,書中描述一位在納粹時期的柯扎克醫師,成立了孤兒院,並讓孩子學習自治管理,製作報紙討論他們所關心的事物。進而在 1927 年,發表了《尊重兒童權利》的宣言,實踐他心目中兒童應該享有的權利與自由。在那樣的時代下,仍努力的培養兒童成為公民的實踐方式,令人敬佩。

 

 

問:雖然藉由故事可以和目前政治生態環境做比擬,不知是否能和目前政治連結。如果回到現實層面與小孩作討論,深淺如何拿捏?(住院醫師)

 

答:過去的童書、繪本給人的感覺像是在書櫃中,隨手拈來閱讀一本撫慰心靈、滿足浪漫想像的舶來品或小玩意。然而,研究證明真正能潛移默化,協助兒童心智層次發展的隱形力量,非童書、繪本莫屬。

 

議題討論的深淺,可以經由父母在每一次的對談當中建立連結基礎。

 

以《我是馬拉拉》一書為例,馬拉拉的故事導讀完,除了讓孩子了解受教權的重要,也可以讓孩子思考在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公民及政治素養,在這裡指的政治,不是去參加國會,而是運用參與會議組織時,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更可以從馬拉拉的故事中,學到她的堅毅的勇氣與堅持的信念。

 

全世界最窮的總統爺爺來演講!》就更具體了,這本繪本讓我們了解,所謂美好的政治,其實和我們的生活環境,永續發展息息相關。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關心社會,一個只滑手機或只會讀書的孩子,將來絕對沒有能力監督政府,更遑論參與政治了!讀完這本書,除了讓孩子瞭解上述提到的「政治」與「環境」的議題,也可以讓孩子寫一封信給總統,用屬於他們年齡的視角,提供建言,這就是回到現實面的做好作法。

 

但是因為孩子年紀還小,不太適合太嚴肅的討論,所以建議老師或家長在引導的時候,可以透過創作(例如:做小書),用多元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參與政治」!

 

 

問:身為一個小兒科醫師,常在教育新手父母如何「養」孩子,但卻很少會教育他們如何「教」孩子。偶然的一次機會,接觸到一篇文章「如何跟孩子談死亡」,同樣的問題自己捫心自問要怎樣做,但卻無法得到一個令自己滿意的方法。類似的問題,「與孩子談學運」、「與孩子談 228」等這些尷尬,難以闡述與解釋的問題到底要如何開口,面對這樣的窘境,有什麼樣的 SOP 可以依據或遵循的嗎?(兒童內科主治醫師)

 

答:死亡和人權議題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讓孩子理解,所以身為教育工作者需要用「間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孩子先有同理心。如果直接用說教的方式呈現這類議題,孩子不痛不癢,沒辦法達到感同身受這個層次。這個主題正好突顯了「選擇好的文本」有多麼重要。

 

以繪本《親愛的》為例,書裡面完全沒提到「死亡」這兩個字,而是描述單親小女孩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讓小讀者感受到,一個人面對親人死亡時,需要承受的生活壓力和痛苦。從故事的情節帶入,讓兒童投入到主角的情緒當中,幫助孩子回到自身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生命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在旅程中我們可以迂迴揣想、從失敗或錯誤中嘗試各種的可能。然而,對談之所以珍貴,是因為議題所產生的碰撞火花,在事前無法預測,才格外璀璨動人。

 

無論是「與孩子談學運」或「與孩子談 228」,童書就是最佳的公民教材。

 

在正規教育的系統中,我們對於轉型正義與公權侵犯,並沒有受到足夠的探討。所以面對這類問題時,《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這本書就是很好的素材,帶著學生思考在民主機制下,人民的任何輕忽與沉默都有可能造成社會的頹傾與倒退。

 

討論不直接涉及議題,但可以從繪本中滲入圖畫的隱喻,看到作家直指核心的感動。讓孩子在閱讀中,自我觀照、鑑往知來,點燃公民意識的覺醒,成為一位真正有溫度的人。

 

 

問:在準備講題時如何去蕪存菁?(高中教師)

 

答:這個問題,校長竟然指定我回答……真是太惶恐了 XD

 

短講一直是我想克服的挑戰,上過新思惟的演講工作坊得到幾個重要的概念與您分享。

 

蔡校長箴言:一場好的演講,從訂定題目就已經開始。

 

題目的標題是否能吸引大眾,簡潔有力非常重要。演講的內容需要關注到各個聽眾,所以首先對與講題要有發散性的思考,中間的連結鋪梗可以讓內容更富趣味,藉以提高聽眾的興致。

 

接著,將各個題材元素,按照演講的順序依次排列,找出演說時會卡關的地方加以修改。定稿要找幾位朋友先試聽,給予您意見,哪些是能引起共鳴?哪些會造成冷場?最後快速定案,將稿子熟練之後,試著調整音調外加肢體動作的協調,這場演講就能發揮到極大值了。(謎之音:這些建議,應該是說給我自己聽的吧 XD)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