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5 / 20

每個故事都很值得珍藏

 

作者:匿名

 

 

IRAM_20160515_257

 

 

短短一天的時間,聽到很多有趣又感動人心的故事,就把每位講者帶給我的啟發,用條列式及敘述性的筆記型式呈現我的收穫。

 

 

  1. 蔡昇翰醫師用玩具紀錄自己的人生,而自己是否也能找到一項有興趣,有熱情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彩繪出想要的人生。

 

  1. 李郁璇老師提到如何跟學齡兒童講政治,本身身為兒科護理師,也可以算是部分幼兒教育工作者,也對此議題充滿興趣。演講裡面提到,「先問感覺,再問解決」,思考好珍貴,理性感性都是好答案。讓我進一步思考,之後在照顧病童時,是否也能先從詢問病童的感覺著手,瞭解病童的感覺及需求後,再來談治療,也就是這邊提到的「解決」,期待能有更好的醫病關係。

 

  1. 王姿文醫師推薦一本書:「為什麼讀書?」,這是一直存在我心中的問題,雖然不排斥讀書,也很喜歡讀書,但卻說不出強而有力的理由,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找到答案。

 

  1. 劉信良醫師以減重為主題,很佩服他的毅力與堅持,但如果有人願意跟我分享如何健康的提升體重,那就太好了。另外他提到,一群人才能走的遠、積小才能成大、對前進不妥協,也值得學習。

 

  1. 黃柏誠醫師提到,他會在課前就先做好半成品,並且要充分準備,專注細節,可能因為有這樣的事前準備,才能在活動當天除了得獎外,還能好好享用美味便當。所以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1. 翁仕明醫師提到學術研究裡很重要的 Novelty,也是我一直很想追求的一部分,但至今仍不斷在找尋與探索。若能看見相似裡的相異處、相異處裡的相同點,就能發 paper,我個人認為,這大概就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概念,也希望自己在臨床護理工作的過程,能具備這樣的能力。

 

  1. 王冠欽醫師的演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大概是他投影片最後,用動態的熊熊火焰,以示熱情,覺得很讚,但十分鐘的演講只記得這畫面,好像有點對不起講者:P

 

  1. 翁子傑醫師用自己住加護病房的經驗,決定走向安寧緩和醫學,能用自己的經歷,去照顧更多有這方面需求的人,難能可貴,也希望安寧在地化的理念,可以越來越被重視。

 

  1. 陳田育醫師在總醫師那一年的努力與衝勁讓人佩服,用一年的辛苦,替自己寫下漂亮的履歷,讓我也不禁反問自己,是不是也該來衝刺一下?

 

  1. 陳畊仲醫師說,盡你的能力幫助別人,真心分享,其他不想;提升他人,成就個人。在我們幫助別人的同時,其實成就的是我們自己。

 

  1. 莊介森醫師提到,結構裡的缺陷,就是你的機會,一個大家都不願意做的事,可以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給我一種的感受:球傳到你面前,如果玩的不是躲避球,而是籃球、排球或棒球,就充滿自信的接住它吧!當手上握有控球權時,接下來的精彩也將會由我們來掌握。

 

  1. 蘇百川醫師身為麻醉科醫師,卻能跨領域與兒童牙科做結合,造福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感想:世界瞬息萬變,跨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夯,人不能只陷入自己的專業閉門造車,而是要想辦法與不同領域的專才合作,才能激發出更絢麗的火花。

 

  1. 陳建志講者提到,演講者帶禮物來,就是個好講師。原來如此,將來若我有機會當個講者,也要帶禮物去會場。

 

  1. 曾秉濤醫師從自閉內向走向研究演講的故事,也讓人很佩服,原來新思惟國際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

 

  1. 鄭伃書醫師推薦了一本書:「女力時代」。同樣身為女性,非讀不可。

 

  1. 何佳蓉醫師說:「沒有人應該犧牲自己的夢想」。成功創業的故事令人感動,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不是犧牲,而是取捨,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1. 高仁心博士提到她用科學的方法過生活,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樣的人生會不會太辛苦 XD,工作是科學,生活也是科學,覺得一直都在與科學相處。不過或許也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法過生活。

 

  1. 陳文惠醫師鼓勵我們,可以維持工作,不一定要犧牲自己的事業,陪伴孩子,可以慢下來。三代同堂的生活模式,可以讓孩子體驗不同型式的愛,這是我之前所沒有想過的。

 

  1. 楊為傑醫師用他的專業「行為醫學」,教育孩子,孩子的性格與孩子的成長,一刻也不能等,身為父親或母親,若能以正確且有理論依據的方式帶領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走出自己的幸福人生。

 

  1. 陳苡揚醫師、陳毓容醫師,這對優秀又忙碌的醫師夫妻,很佩服他們能夠同時兼顧事業與家庭,這不是人生勝利組那什麼才是 XD

 

總結:很優質的研討會,謝謝主辦單位的用心安排,色彩繽紛的馬克杯是很值得珍藏的紀念禮物。

 

 

追蹤新思惟國際